武烈今日扬眉吐气,自从他当上太子以来,就没这么爽过,心情自然大好。
心情好,压力小,从前愚蠢暴躁的本性,也就暂时被掩藏,人也变得聪明起来。
他转身抱拳看着文武百官,说道:“诸位大臣,在玉门关征战北夷这些日子,本王有感而发,写了一首边塞诗,请品鉴指正。”
纵然百官们都知道以武烈的秉性,是不可能写出什么像样的诗歌。
纵然他们心里清晰知道,肯定是李显代笔,但也依然恭恭敬敬地说:“太子殿下请,公孙敖领百官洗耳恭听。”
武烈在朝堂走了几步,背着双手,昂首挺胸,看着门外,眼神放空,仿佛眼前出现了一片玉门关的景象。
李显差点笑出声,果然朝堂上下,从皇帝到群臣,全特么是演员啊。
难道武帝不知道他的大宝贝儿子是什么成色吗,但这不重要,重要的是太子能否树立自己的威望。
酝酿良久,武烈才气势磅礴地吟诵道:“青海长云暗雪山。”
“好!”
“有意境!”
除了气急败坏的二皇子,群臣们掌声如雷,就连章召谋都心不甘情不愿地喊了句好。
“孤城遥望玉门关。”
武烈又吟诵出第二句。
群臣直呼好诗啊,绝对是太子在玉门关看着苍凉大地,有感而发的。
就连武帝都摸着胡子,一脸的赞赏。
在鼓舞吹捧声中,在父皇的肯定之下,武烈的自信心,瞬间爆裂,按照李显教的节奏感,气势磅礴地吟诵道:
“黄沙百战穿金甲,不破北夷终不还!”
“好诗!”
“说是史上最牛的边塞诗,也不为过啊。”
“此诗颇有皇上当年征战四方的豪迈之情啊,微臣区区文官,都被这首诗感染得热血沸腾,恨不得上玉门关看看啊。”
武帝武将出身,一生戎马,最喜欢的就是这种豪放派诗词。
他拿着武烈的作业,欣赏着上面的每一个字,哈哈大笑道:“烈儿近来的确是突飞猛进,文武兼修,皆有成绩,朕心甚慰。”
“谢诸位大臣夸奖,谢父皇夸奖,儿臣保证继续努力。”武烈兴奋地回道。
他都想哭了,从来没得到过如此多的赞赏。
尤其是亲爹的肯定。
“烈儿,你今天的进步,李少傅有很大的功劳,切记朕的嘱托,尊师重道,心怀感激。”武帝语重心长地说。
“儿臣谨记父皇教诲,李少傅文治武功,博古通今,乃是治国之良臣,吾之良师,此诗也有他的润色和修改。”武烈回道。
武帝点头赞赏道:“不与臣子争功,这才是帝王之本色,继续保持。”
“儿臣遵命!”
武灵也没想到,太子居然在朝堂之上,百官之前,如此夸赞李显。
难道是被李显的才华所折服了吗?
若太子哥哥能与李显和睦相处,君臣互助,那将来李显的前途,恐怕就是三公之一了。
想到这里,灵儿再次失落起来。
这样的男人,为何是个太监之身,否则作为重臣,是有资格娶皇室郡主的。
“气氛也缓和了,现在启奏正事吧。”武帝说完,随手拿起李显的奏折,看到里面的内容,极为震撼。
“圣上,微臣有事”
李显还没说完,ḺẔ武帝就打断了他。
“李少傅所奏之事,较为复杂,退朝后去御书房详谈,正好百济王进贡了些海产,与朕一起尝尝。”
李显忐忑不安地说:“遵旨!”
第二百五十六章 256
除了李显的奏折之外,武帝似乎对其他人的奏报,都没兴趣。
朝下大臣噼里啪啦说一堆,他却压根没听,在那翻着李显的奏折。
众人窃窃私语,都想知道李显到底放了什么大招,居然能让皇上反应如此之大。
今日压轴大折是御史大夫姚广庆的,皇后指示他将矛头指向百济王,削其兵权,以此达到制衡太子的目的。
百济王若反,则卫宓是叛贼之女,自然当不了皇后,腹中孩子,有百济血脉,更当不了储君,太子还得另娶太子妃生儿子。
百济王若顺从,则以后太子少了个靠山。
只要武帝同意,这一招怎么都是赚。
姚广庆走到中间,见武帝依然没抬头,便故意提高音量,抱拳说道:“启奏圣上,微臣今日的奏折内容是削减百济王兵权。”
武烈一听就急了,在他当上皇帝之前,百济王的兵权绝对不能被削。
这明显是皇后的新动作啊,暗地刺杀太子妃,明地对付老岳丈。
武帝缓缓抬起头,心不在焉地问:“姚爱卿,你要削减谁的兵权?”
姚广庆愣了下,他已经是最高音量了,所有人应该都听到了啊。
“回皇上,我说的是百济兵权。”姚广庆再次提高音量。
“嗯,理由呢?”武帝问道,内心并无任何波动,反而继续低头看李显的奏折。
姚广庆这下有点郁闷了,按理说他这个奏折的分量,可是炸堂级别的啊。
所谓的炸堂,则是指事件非比寻常,一提出来就引起朝堂轰动,甚至激烈辩论。
但炸不炸裂,还得看皇帝反应,武帝现在这个模样,明显就是没炸起来啊。
姚广庆以为是武帝没听明白,便继续大声说道:“北夷大军已经被我们击退,并且签下十年条约,接下来玉门关是安全的,所以我们的目标应该就是百济,百济靠东海,土地肥沃,应该彻彻底底并入武朝。”
“嗯,还有吗?”武帝依然在滋滋有味的看着李显的奏折。
大臣们都傻眼了,卧槽,这货是写了多少字啊。
怎么皇上看了那么久还没看完呢。
“百济三十万大军,放在那始终是个隐患,现在镇北军威名赫赫,依然在玉门关威慑,是行动的最好时机。”
“还有吗?”武帝继续问道。
这可把姚广庆给难住了,他想的这些理由,难道还不够吗?
就在他抓耳挠腮想新的理由时,武烈终于憋不住了,连忙出列,说道:“父皇,我不同意姚御史的说法。”
“那你说。”武帝淡淡回道。
谁也看不出他到底是何意图,这是武帝的风格,先让大臣们充分辩论。
“第一,百济王将长公主嫁到武朝,就是想要和平共处,当时说好是臣属国关系,才避免了继续战争。第二,这次征讨北夷,百济出了一半精骑兵,转身就要对付百济,恐怕将失信于天下啊。”
“太子殿下的心情,微臣能理解,毕竟百济王是您的岳父,但这次机会千载难逢,应该以国事为重。”姚广庆说道。
国师章召谋也站出来,说道:“臣赞同姚御史的奏请,利用这次玉门关大捷的气势,或许能兵不血刃的削掉百济兵权,利于大武王朝一统江山。”
两只老狐狸都知道武帝想要彻底吞并百济。
第二百五十七章 257
武烈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一般,拼命朝李显使眼色,希望他来帮帮忙。
否则凭借他的智商,是没法跟着两只老狐狸斗嘴的,搞不好就被带到沟里去了。
但李显却无动于衷,并没有站出来辩论,而是默默等待武帝开口。
武烈见李显在那装死,只能自己硬着头皮上了,说道:“父皇,儿臣还是觉得”
他的话还没说完,武帝就盖上李显的奏折,说道:“你岳父刚送给朕一堆海特产,味道很不错,所以朕也不能翻脸不认人,毕竟是亲家,削兵权一事暂且搁置,不做考虑。”
武烈心中顿时松了一口气,连忙说道:“儿臣知道了。”
姚广庆和章召谋两人大眼瞪小眼,简直惊呆了好吗?
因为送了一些咸鱼干,就不好意思削百济王兵权了?
这岂不是开玩笑吗?
但两人也知道,这是武帝的玩笑之言,实际意思就是,他不想现在跟百济翻脸。
所以,两人也不敢继续硬顶了,只能同时抱拳说道:“皇上英明。”
武帝站起来,伸了伸懒腰,说道:“今日早朝收获颇多,等徐福宣完奖励,就可以退朝了,李显和太子留下,去御书房陪我品尝下百济海产。”
“谢父皇恩宠。”武烈惊喜地回道。
武帝说完就走了,随从太监也把所有奏折收起来,送去御书房。
文武百官们还没得及恭送圣驾呢。
接着徐福便打开圣旨,宣读了对陈元,太子,武灵的奖励,主要就是赏赐一些金银珠宝,但数量远不及李显的多,然后又赏了陈元百亩良田。
除此之外,也没什么东西可赏的。
武烈是太子,未来天下都是他的,不需要过多赏赐。
武灵是郡主,统领羽林军也不需要太高的官职。
二皇子武弼今儿郁闷至极,看着老师章召谋问道:“父皇说早朝收获颇丰什么意思,他也没认真听奏报啊。”
“大概是因为李显的奏折。”章召谋说道。
“他的奏折到底说了什么,引得父皇如此重视。”
“我哪知道呢,不过这小子刚当上大官,登入朝堂,有点不知天高地厚,他提的奏案越多,将来就死得越惨,或许都不用我们动手。”
“老师何出此言?”
“想要盘活武朝的经济死水,必然要得罪世家,你猜到时候皇上会让谁来背黑锅?”章召谋阴险地笑了笑。
“这倒是,还是老师想得远啊,咱们以静制动就好了。”
武弼心情又好了起来,皇后背靠的就是第一大世家,若李显触动了世家的利益,必然会遭到反扑
御书房,武帝办公的地方。
桌子上摆满了海鲜特产,各种海鱼腌制的鱼干,还有鱿鱼丝,干虾,都是武帝特别爱吃的小零食。
李显和武烈被徐福带进来,还没下跪,武帝便招招手:“私下不用繁文缛节了,过来吃点东西,喝点小酒,讨论一下李显的奏折。”
幸好路上李显大概跟武烈说了下,否则他根本不知道李显写的是什么内容。
但作为监国太子,他的确有资格参与这次重大决策。
第二百五十八章 258
两人紧张地坐下,哪里敢动手吃东西啊,尤其是武烈,父皇已经好久没有单独召见过他了。
武帝一生杀戮无数,有种不怒自威的威严与冷酷。
他剥了一只虾,塞进嘴里,说道:“难道还要朕给你们剥啊。”
“父皇言重了,我们自己来。”
海产这些东西,武烈在百济顿顿都可以吃,但这次是父皇的赏赐,他觉得更香了。
武帝也不急着讨论奏折上的事,而是问道:“李爱卿,你如何看待姚广庆的奏折,为何在朝堂没有反驳。”
“微臣觉得太子殿下的反驳,已经很有道理了,这么大的事,圣上心中应该早有定夺,巧言诡辩,无异于画蛇添足 ,徒增呱噪。”
武帝点点头,说道:“嗯,你们心里在想什么,朕自然明白,不会轻信谗言。但想要当皇帝,就得凭自己的真本事,就算是我,也决定不了最后的结果。”
武烈都听出这句话的意思了,他得靠自己来打败所有竞争者。
人人都想当皇帝,就算得到父皇支持,那些皇弟们也不会束手就擒的。
“儿臣明白,但若对方动用暗杀手段呢?”武烈问。
“你是指沿途截杀你们的死士集团?”武帝问。
“是的,父皇应该也知道,他们瞄准的是宓妃腹中的孩子。”
武帝拍了拍武烈的肩膀,说道:“你得拿到证据,父皇才能为你主持公道。”
“但那些死士很抓到活的,我们可能永远拿不到证据。”武烈说道。
“那你是想让父皇亲自去给你找证据吗?”武帝没好气地问。
吓得武烈连忙回道:“儿臣不是这个意思。”
他拼命朝李显使眼色,希望他来说服皇上插手调查,否则很难扳倒皇后。
武烈也知道老爹很赏识这个新晋大臣。
李显一眼看出武帝有些不耐烦了,哪敢继续哔哔。
皇位斗争,你死我活,要么拿出手段,要么闭嘴,像个娘们一样吵吵闹闹,只会让武帝厌烦。
换言之,如果你无法打败其他竞争者,你压根就没资格当这皇帝。
“圣上,殿下,死士虽然难抓,但也不是没办法,这件事交给微臣来办。”李显说道。
武帝赞许地点点头,说道:“嗯,李爱卿最近风头正盛,必然也是目标,有什么困难需要支援的,可以随时来找我。”
“谢皇上。”
武烈一脸的懵逼,都知道死士口中含有剧毒,根本不可能抓到的。
但父皇已经不爱听了,他也不敢继续纠缠,只能说道:“父皇,要不要派羽林军去保护李府?”
“烈儿,皇帝不是万能的,这一点你要到什么时候才能明白?”武帝责问道。
“儿臣知错了。”
武帝无奈地叹了口气,拿起李显的奏折,说道:“李爱卿,为何想到要统一货币?”
李显连忙放下手中干虾,走到台下,抱拳说道:“回圣上,自古以来,朝代更迭,争皇权无非就为了争夺两项权力。”
武帝顿时来了兴趣,他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。
“朕与太子洗耳恭听,李少傅就当是为我们上一堂治国理政课,畅所欲言即可。”
“微臣不敢当,只是臣以为,第一项是收税权,即国库收入。”
“嗯,有道理,第二是什么,军权吗?”武烈追问道。
李显摇摇头,说道:“军队是用来防御外敌的,对百姓用军队,只会激起更多的反叛与动荡,从而导致流离失所,国贫家困。”
第二百五十九章 259
武帝点头如捣蒜,十分赞成李显的说法,如今国库空虚,百姓流离失所,不就是滥用军权的结果吗?
没有哪个皇帝想看到饿殍遍野,武帝已经打下江山,可不想被留下千古骂名。
“李爱卿所言甚是,越镇压,乱党越多,朕也是头大,满朝文武大臣,居然没有一个能为朕分忧的。”
武帝仰天长叹,所以才对李显寄予厚望。
“微臣斗胆,请问圣上,中原百姓勤劳节俭,但还是养不活老婆孩子,是为何故?”李显问道。
“你是想说,武朝过于穷兵黔武,税赋过高吗?”武帝问。
武烈当场就吓坏了,武朝以武立国,李显这话的意思,不就是怪罪到父皇头上去了吗。
“大胆李显,不得胡说八道,你就赶紧说什么是第二项权力得了,何必拐弯抹角。”武烈呵斥道。
“殿下,若不明白经国之原理,那也不会明白为何臣要统一货币。”李显说道。
武帝朝武烈翻了个白眼,说道:“烈儿,你记住了,当帝王要有帝王的胸怀,课堂之上只有师生,没有君臣,干嘛大呼小叫的,把我思路都打断了。”
“儿臣知错了。”
武烈有点无语,没想到威风一辈子的父皇,竟然心甘情愿当李显的学生。
他还是没明白,武帝当了皇帝后,是一心要把国家治理好的,守不住的江山,将来必定会改姓。
李显却没有丝毫畏惧,继续说道:“过去或许是因为战争,但我们要着眼于未来,经国之道,在于分配,老百姓勤恳种田做工,必须要能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。”
“百姓能吃饱饭,自然就不会闹,道理朕都懂,但做起来难啊。”武帝叹道。
“利益分配有两招,第一招是统计全国良田耕地,承包到户,干得多就吃得饱,第二招便是统一货币,钱怎么分,由皇上说得算,所以帝国的第二项权力即是铸币权。”
武帝被铸币权这个概念,惊得半天没缓过神。
作为帝王,他能快速理解李显的话,毕竟皇权的本质,是用金钱来维系的。
百万将士是需要军费,满朝文武需要俸禄,千万白姓需要衣食住行。
武帝曾经为了抢江陵首富的百万两银子,以李美人没见红为由,用欺君之罪把李氏全家都给斩了。
但这也在民间留下了骂名,自此无人敢经商。
“铸币权?”
“没错,税收权和铸币权,即皇权,由朝廷统一发放货币,可以增加商业流通,增加权力集中度,对王侯世家的财富了如指掌,易如控制。”
武烈见父皇点头,他也跟着点头,但其实并没有完全理解李显的话。
武帝已经想到更深的层次,在那来回独步。
武烈假装勤学好问,说道:“少傅,现在都是用银子来交易,难道我们要将天下的银子都强制收回来吗?”
“强制收回难度太大,而且名声不好听,银矿产量也有限,不能用来铸造货币。”李显说道。
武帝看着李显问:“李少傅的意思是用铜?”
李显内心一喜,他还没提出用铜呢,武帝就率先想到了。
看来北凉王那个铜矿,能赚不少银子了。
第二百六十章 260
“是的,皇上,用上等的铜,配以精湛的技术,便可以批量制造出大量的铜钱,朝廷可以视经济状况,多发一些,或是收回一些。”
李显这里用的货币概念,是现代社会先进的金融学,即放水和收水,通胀和通缩。
相当于现代央行概念的雏形,对经济拉升的作用,可以说是突飞猛进。
关键还可以控制那些豪门世家的财富。
“那若是有人造假呢?”武烈问道。
“首先要制定严苛法律,严惩造假者,其次我们造钱的工艺要足够精湛,第一步便是控制优质铜矿,让老百姓能轻易分辨出来。”
“但那些贱民造反都敢,制造假钱又算什么。”武烈争辩道。
武烈的担忧,也是武帝的,所以两人齐刷刷看着李显,期待他的解答。
李显抱拳说道:“殿下此言不假,但殿下带一万骑兵去玉门关外,在渺无人烟的极寒之地奔袭八百里,难道就很容易吗,不能因为有困难,就不打北夷了吧。”
武烈还没反应过来,武帝却哈哈大笑,指着李显说道:“李少傅所言甚是,要是前怕狼后怕虎,那就什么都做不成了,我喜欢你这个劲头。”
“谢圣上夸奖!”李显说道。
因为李显在武帝面前夸奖武烈作战勇敢,所以他也不生气,反而心里挺高兴,谦虚地问:“那请问李少傅,民间那么多白银怎么办?”
“因为连年征战,黄金白银都在官商等大户人家藏着,他们不花出来,民间贸易就无钱流通,无法互通有无,必然导致饥荒,发行了铜钱和银票后,这个问题将会很快解决。”
“其次,我们要在全国各郡设置钱庄,钱庄根据金银质地重量,兑换铜钱和银票,用铜钱将所有白银吸收到国库储存,久而久之,老百姓就不需要白银了。”
武帝毕竟格局大,已经开窍了,摸着胡须说:“而铜钱发多少,则由我们朝廷控制,我们有了钱,就可以进行分配,不至于被那些王侯世家所控制。”
“皇上英明。”
“哈哈,听君一席话,胜读十年书,李显,你是好样的,统一货币比削藩简单多了。”
“请问父皇,那文武百官和军队饷银,是不是也以铜钱发放?”武烈问道。
武帝指着武烈,夸赞道。“哈哈,烈儿,你开窍了,他们不率先用,老百姓怎么敢用。”
“谢父皇谬赞。”
武烈十分开心,他也觉得自从拜李显为师后,智商飞速飙涨。
武帝坐下来,笑道:“李显,你觉得铸币之事,可否由户部国库来操作?”
“万万不可,国库的钱是税收财政,考察各级官员的重要指标。而货币则是朝廷信用,若混在一起,国库的账将一塌糊涂,老百姓也觉得朝廷想造多少钱就造多少钱,无人敢用。”
“嗯,有理,朕明白了。”
武帝收起笑容,端正坐姿,说道:“李显武烈听封。”
“臣在!”
“儿臣在!”
“自今日起,太子正式担当监国大臣之职,全权负责货币事务,以太子府为首署。李显为太子少傅兼铸币司丞,与户部尚书平级,择日入内阁,八大学士之位应有你一席,你二人直接向朕汇报。”
李显顿时就兴奋了,这封赐比他想象的还要厉害十倍,竟然直接进入内阁了。
第二百六十一章 261
“谢皇上封赐!”李显连忙跪谢道。
“谢父皇,儿臣保证不会再让您失望了。”
武烈更是激动得鼻子酸酸,想要嚎啕大哭。
都说太子监国,但父皇从来没给过他实权,他过去实在太蠢了,一直就说不上话。
现在把铸造钱币这么大的事儿交给他和李显,还不能说明父皇的良苦用心吗?
父皇肯定是支持他继位的啊。
“都起来吧,烈儿,你这些日子在李显的教导之下,进步飞速,为父很欣慰。皇帝不是万能的,你需要学会用人,把你过去的臭毛病改改。”
“儿臣保证不会再乱发脾气了,会更加尊重李少傅。”武烈回道。
武帝欣慰地点点头,说道:“嗯,李爱卿,第一步你有没有想好,应该做什么?”
“启奏圣上,第一步可能需要您说服朝中诸位重臣,以及银子储备较多的老世族,他们可能会有过激反应。”
李显可不想因为这件事,让那些人群起攻之,来个清君侧。
自古以来,这种事儿可太多了,李显初中时就在奶奶的陪伴下,将历史读得滚瓜烂熟,可不会犯这种愚蠢的错误。
武帝若不能说服这些人,他是不会急着推进的。
武帝会意地笑了笑,对李显更加刮目相看了,他也没想到一个太监出身的小人物,居然对朝堂斗争有如此见解。
说明李显很有这方面的天赋,将来足以担当大任。
“放心,朕意已决,说服他们的活儿交给我。”武帝斩钉截铁地说。
李显算是明白了,他的奏折内容,武帝可能早就想做了,只是没下定决心,或者没搞清楚利弊,不敢动罢了。
以武帝的威严,震慑那些世家文官,完全不是问题。
所以这件事,现在推进比以后会更加顺利,武烈到时候可没这种威望。
“第二步就是要编撰货币法条,同时收购优质铜矿,免得消息走漏,那些矿主坐地起价,咱们既然要维护朝廷信誉,总不能硬抢。”
武帝点点头,说道:“此言有理,律法条款由你来编撰,铜矿也由你出面收,户部随后会将所有优质铜矿地址送到你府里,收购的银两从国库拨款即可。”
“微臣领命!”
“我会给你一道圣旨,以铸造铜马蹄为由头收购,你也要抓紧时间,这皇宫的秘密,是很难守得久的。”武帝意味深长地说。
“遵命,微臣会低调处理。”
武帝似乎很重视这件事,仔细想了一番,神秘兮兮地朝李显勾了勾手指。
“你们过来。”
两人有些茫然地凑过去,武帝小声说道:“李爱卿现在被死士集团盯上,羽林军又不能驻府保护,你需要请专业的护院,我听说你把羽林军的老兵召回了,朕很赞赏你的做法。”
“微臣也是没办法,据郡主推测,我可能会成为他们第一目标。”李显说道。
“死士集团不止是杀手,这是场持久战,朕考虑到你的赏银未必够用,允许你在中间赚点差价,但不能超过这个数字。”
武帝竖起一根手指,然后拍了拍李显的肩膀,意思是你懂的。
李显不仅没有拒绝,反而连忙跪谢道:“谢圣上体谅。”
本来北凉王那件事,他还担心日后会成把柄,没想到武帝居然如此大方。
第二百六十二章 262
武烈和李显离开御书房后,有点耐不住,连忙问道:“李显,李显,父皇允许你搞一万两,到时候给我分点钱用用吧。”
李显一脸为难的表情,说道:“殿下,你知道我要用这钱干嘛?”
“开青.楼和请护院呗,应该花不了这么多吧?”
“不够,青.楼就要花五千两,是百济都城青月楼的两倍。”
“你小子也太阔气了吧,开那么大干嘛,搞小点啊。”
“只有规模足够大,才能快速成为京都第一楼,到时候有的是银子入账,殿下不要着急。”
武烈叹了口气,这是他第一次如此向下人服软,一切都是为了皇位,只能忍了。
“那到时候青.楼挣的钱,我们对半分啊。”
“殿下,以后天下都是你的,我的钱自然也是你的啊。”李显忽悠道。
武烈当时就开心了,笑呵呵地说:“有道理,我让武灵带兵护送你去收铜矿,不过父皇言必出行,不要超过一万两,否则他会生气的。”
“放心,我对钱没那么敢兴趣,都是为了给殿下铺路。”
李显这漂亮话说的,武烈简直要爽死了,态度出奇的好。
两人出了皇宫,发现章国师和二皇子都没有离开,估计是想看好戏。
见李显毫发无损,有说有笑的出来,一副得意的模样,极其失望。
“走,走,回府!”
“恭送秦王殿下。”章召谋说道,他知道武弼对自己有点失望。
武弼低声说道:“我母后很快就会搞到李显的奏折内容,必须要想办法把他解决掉,否则你这太傅之位,就是黄粱大梦。”
“殿下放心,李显必死。”
武灵也在门外等候,终于松了一口气。
她知道铸造钱币是大事,恐怕自己的父王也不会太高兴。
以前用银子当货币,这玩意儿不受朝廷控制,民间到底有多少银子,谁都不知道,豪门世族自由支配度很高,各地开国王侯都是土皇帝,税银能拖则拖。
以后统一货币可就没那么爽了,虽然对王朝百姓有好处,但谁会在乎底层老百姓呢。
“走,我们也回去咯。”
见李显心情不错,武灵疑惑地问:“瞧你这高兴样,皇上是不是赏你什么了?”
“也没啥,就是让我入内阁。”
“什么?”武灵瞪着大眼睛,说道:“你这么快就能入内阁了?”
“估计没那么快,内阁八学士没一个省油的灯,得看皇上怎么周旋了。”
“要是把那章召谋给踢了,那得多痛快啊。”武灵笑道。
“不着急,我带你回家探亲。”
“你要去北凉吗?”
“先北凉,后江陵郡,这两地优质铜矿最多。”
武灵很兴奋,她已经好久没回家了。
父王母后多次写信催她回家相亲,都被她以公务繁忙给拒绝了。
“江陵鱼水之乡,又是你的老家,到时候带我玩玩,正好秦昭仪回家探亲了,我们可以去拜访下,她是皇叔最爱的宠妃,若能拉拢过来,对太子哥哥有利。”
“秦昭仪回江陵郡了?”李显担忧地问。
这秦昭仪虽然是宠妃,但却守着活寡,不会想和他再续前缘吧。
第二百六十三章 263
“是啊,前天让羽林军派兵护送回去的,她这是入宫以来,第一次回家探亲,估计要呆上一两个月吧。”武灵回道。
“那到时候肯定是要探望的,收购铜矿也需要江陵刺史协助。”李显回道。
秦宁素是除了卫宓之外,唯二知道他是假太监身份的女人,还是皇帝宠妃。
李显就算想躲也躲不开,若不安抚好,万一这女人狗急跳墙,他可就死到临头了。
回太子府的路上,李显连忙闭上眼睛,搜索了一番本体关于江陵郡的记忆,免得到时候穿帮。
毕竟那是李显长大的地方。
到了太子府,李显便和武烈进入书房,开始每日早课。
无非就是诗词歌赋韵律,读书写字,以及治国之道问答。
货币发行一事对于现代高材生来说,不过是经济金融常识。
但对于武烈来说,讲解了半天也很难理解。
他揉着脑袋,昏昏欲睡,十分头痛。
“等孩子出生,李少傅得多费点心,把他教好才行,我这从小就舞刀弄枪,理解起来实在吃力。”
“治国之道,精细复杂,殿下若是真把孩子当未来君主培养,微臣自然能保证他学识渊博,成为一代中兴明君。”李显试探道。
武烈看着李显,问道:“李少傅这是何意?”
李显脑子转得快,立刻就想到了托词,笑道:“不过是太子妃思想传统,日日难安,见殿下对微臣日益看重,所以想让我试探下,殿下是否会对孩子视如己出。”
武烈没有生气,只是沉默了,思考良久,才说道:“我借种之事,除了我们四人知道,还有第五个人知道。”
“谁?”李显连忙问。
“北凉王,否则灵儿是不敢这么协助我造假的,此乃窃国卖族的重罪。”武烈说道。
李显心里一咯噔,问道:“所以,殿下的意思是,你和北凉王有交易?”
武烈点点头,说道:“没错,等我以后年迈,需要想办法把皇位禅让给北凉王的长孙。”
“难怪北凉王对殿下如此支持,原来是有所图。”
“不然你以为呢,但他是皇室嫡系,当皇帝也说得过去,而我呢,也不用担心死后没脸见武家先祖。”
对于武烈来说,他只需要坐上皇位,斗败皇弟们,爽歪歪安享此生即可。
至于之后谁当皇帝,他是不太关心的,又没有亲生儿子。
但对于卫宓和李显来说,意义可就不一样了。
“话虽如此,但殿下怎么知道,北凉王的子孙不会心急当皇帝呢?”
李显的话,明显是问到武烈心坎了。
他转身看着李显,说道:“所以,宓妃腹中孩子必须要保护好,若到时候他们逼我退位,我也可以让孩子继位,反正口说无凭。”
“微臣心里有数了,将来必定为殿下分忧。”
“此事不可以告诉宓妃,她若知道,肯定多生事端。”
“遵命!”
皇位这种事,光靠嘴说是没得用的,李显心里已经打算预备第二套方案。
一旦让北凉王的孙子,也就是武灵的侄子当了皇帝,第一个除掉的,就是李显和卫宓的亲生孩子,他的小命也必然不保。
冬儿送来太子妃亲手制作的糕点,说道:“李少傅,太子妃听郡主说你要拜访北凉和江陵,特地准备了一些百济海产,让您给北凉王和秦昭仪带去。”
“好的,我随你去吧。”
李显知道这是卫宓想他了。
所有小说均由根据搜索引擎转码而来,只为让更多读者欣赏,本站不保存小说内容及数据,仅作宣传展示。